精品图书New books recommend
分享到:

《林海雪原》

来源       作者       时间 2018-03-08       字号TTT

曲波的革命通俗小说《林海雪原》,主要描写了四次战斗—奇袭虎狼窝、智取威虎山、绥芬草原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。小说出版以后,不断地以话剧、京剧、电影等艺术形式进行传播。其中“智取威虎山”部分的改编有1960年的电影版本、1970年的样板戏版本和2014年的电影版本。它的每一次改编不仅是叙事方法的改变,亦可以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轨迹。

1960年刘沛然拍摄的电影《林海雪原(智取威虎山)》,以正副两个标题同时在场的形式出现,一方面表明了导演对原著的尊重,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自己改编的重点。因此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,沿用小说第10回到21回的内容和叙述顺序:“智斗神河庙老道”“夜审一撮毛”“诈审傻大个”“初入匪穴”“智斗栾平”“百鸡宴大战威虎山”。

1958年上海京剧团开始对小说进行京剧改编,1964年创作现代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并进行汇演。1966年被确定为八个样板戏之一,19671969年进行修订,1970年拍摄成京剧样板戏。

2014年版《智取威虎山》无原则地借用武侠动作类型的叙事成规,迎合大众娱乐的审美诉求。这一叙事目的首先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改写上,影片有意剔除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色彩,把解放军小分队塑造成帮助村民摆脱土匪骚扰的侠客义士。对于杨子荣革命英雄的强化,徐克版的杨子荣上山只强调了他卧底经验、熟悉黑话等有利条件,淡化了其身份的政治色彩。显然,电影的重心在于塑造

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侠士形象。主要集中于攻山测验与栾平对质上,2014版电影设置增加了美人计、佯装攻山、下山抢劫、偷盗情报等情节,在凸显杨子荣个人英雄气概的同时,也满足了观众猎奇与娱乐的审美诉求。

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到2014年的电影,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不同文本的改编呈现了政治意图、通俗艺术和大众娱乐在文本中复杂纠葛状态,既透露出各异的艺术改编方法和经验,也反映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错综复杂的变迁历史。